勒恩三载援疆情  一心育桃李
2017-01-25   《克孜勒苏日报》   

“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。祖国哪里需要,哪里即为家。”这是3年前江西省援疆教师、阿克陶县雪松中学副校长勒恩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。

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,他践行着自己朴实的诺言,从落霞飞鹜、秋水长天的鄱阳湖畔,来到大漠飞沙、戈壁莽莽的天山脚下,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独到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中,在边疆学子心中洒下了爱和希望的种子。

来了,就要干一番事业

带着江西人民的深情厚谊,带着爱人那句“一定要干出个模样”的话,勒恩来到了阿克陶县雪松中学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。

“作为学校的副校长,他既要带好援疆教师,还要协助校长分管学校办公室工作,工作千头万绪,纷杂而繁重,搁在谁身上都是超负荷的。”江西援疆干部、阿克陶县委副书记彭金平告诉记者。

勒恩克服水土不服、饮食差异、语言不通、思乡心切的困难,全身心投入工作中。三年里,他先后被评为克州民族团结模范个人、克州优秀援疆教师、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,并被自治区党委、政府记功一次。

如今,阿克陶县成了他的“第二故乡”,当地的民汉师生也成了他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
扎根,一片丹心育桃李

勒恩常说:“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‘输血’,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,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‘造血’。”

在兼顾行政工作的同时,勒恩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援疆教师身上应担负的重要使命:要为学校留下一份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,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。

勒恩把江西先进的教学理念、方法与阿克陶县雪松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,将个人积累了近30年的教学经验,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阿克陶县的同行。带领援疆教师团队与学校教师建立固定的帮带结对关系,及时解答当地教师在教学、教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。

唯有深入课堂,才能搞好课改。勒恩带领援疆教师充分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开展随机推门听课、同班异科跟踪听课、同科异班对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课活动,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,让阿克陶县雪松中学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。

“只要是勒老师的课,我们可以随时进去听课,我上课的时候,他也会随堂听,听后点评,他总是能给我们提出好建议和解决办法。”和勒恩结对子的教师努尔比亚·卡斯木深有感触地说。

为了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,20144月,勒恩召集11名援疆教师创建了“江西实验班”。探索成效是明显的,仅仅2个月,“江西实验班”的全班学生成绩大幅提升,而勒恩所教授的数学科目,平均分提高了15分。

硕果,援有所成不忘初心

三年的援疆工作已经结束,在这一千多个日夜里,勒恩视阿克陶县为故乡,视同事为亲人,视学生为儿女,切实把“争做民族团结的使者,传承红色基因的先锋,干事创业的能手”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。

“希望勒老师能留下来,我们的教学教研工作离不开他。”雪松中学教师乃吉米丁·卡尔巴依告诉记者。

学生阿依吐地·阿布力克木说:“勒老师就像我们的爸爸一样,他经常跟我们讲,我们是一家人,在课堂上,他是长辈、是老师,我们要好好学习。在课外,我们是朋友,可以和他聊家庭生活,聊成长困惑。”

三年援疆工作,勒恩教出了一班又一班的优秀学子。师生们谈起勒老师,都会说一句:“勒老师,亚克西。”

勒恩告诉记者,回到家乡后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接到这样的信息:“老师,我考上大学了。”

“新疆是我的‘第二故乡’,我热爱这片土地,我牵挂这片土地上热情好客的人们。只要组织需要,我会选择继续援疆。”勒恩说。

 

 

[责任编辑:夏热古丽·穆力达坤]

 

文章评论加载中

用户: 联系方式:
       

 
主管单位: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
主办单位:克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
维护电话:0908-4262961 投稿信箱:kzdj71@163.com
新ICP备16000232号